韦应物的诗《滁州西涧》也是诗中有画吗?

滁州 更新于:2025-08-15 19:04
  • 有心429

    是的,韦应物的《滁州西涧》"是典型的“诗中有画”的佳作"。
   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生动、宁静而又略带清冷的江南春日雨后景色,画面感非常强。我们可以从诗中的关键词句来体会:
    1. ""独怜幽草涧边生"": "画意":想象一下画面——在一条山涧旁,生长着一些幽静的野草。这描绘了景物的位置(涧边)、状态(幽草、生),色彩(青翠的草色),以及一种清幽、僻静的氛围。
    2. ""上有黄鹂深树鸣"": "画意":在幽草之上的深树里,有黄鹂鸟在婉转歌唱。这为宁静的画面增添了动态和声音(鸟鸣),并且通过“深树”暗示了树木的茂密和环境的幽深。黄鹂的鸣叫也带来了一丝生机和色彩(鸟的黄色)。
    3. ""春潮带雨晚来急"": "画意":傍晚时分,春雨刚刚停歇,涧中的潮水(或溪流)因为雨水的汇入而变得湍急起来。这描绘了时间(晚来)、天气(雨)、水流状态(急),构成了一幅动态感更强的

    举报
  • 家电销售商

    韦应物的诗《滁州西涧》也是诗中有画吗?

    答曰:是的。

    韦应物在任滁州刺史时,游至西涧,写下了这首诗情浓郁、情景交融、诗中有画的作品。微小平常的景物,经过诗人的笔墨点染,就成了意境幽深的一幅画面。除了景物如画一般,此诗还蕴含着诗人不在其位、怀才不遇的忧伤情绪。

    我们来温习一下原诗,《滁州西涧》:

    “独怜幽草涧边生,上有黄鹂深树鸣。

    春潮带雨晚来急,野渡无人舟自横。”

    全诗就象是在叙述什么,但又句句都是在说景。我们翻译一下:

    唯独喜爱涧边生长的幽草,但是黄鹂却在枝叶茂盛的林间鸣叫。在傍晚时分,春潮带着急雨来到,野外的渡口之上,小舟停放着,无人驾驭。

    我们进入诗句之中进行分析。韦应物在任滁州刺史之时,喜欢到郊外游览。有一天,又来到滁州西涧这个地方。

    “独怜幽草涧边生,上有黄鹂深树鸣。”“独怜”,唯独喜欢也。喜欢什么?“涧边生”的“幽草”。只喜欢涧边生长的幽草,但是,偏偏树上有黄鹂鸣叫。这个“上有”,就是偏有的意思。“怜”者在下,而“鸣”者在上;“怜”者务静,而“鸣”者务动;“怜”者重在颜色,而“鸣”者重在声音。上下相关,动静相依,色声相谐。构成了一幅幽静的略带忧愁的画面。“幽草”在下位,比喻君子好人在下,“黄鹂”在上位,比喻小人坏蛋在上。两句诗合起来,反映一种“黄钟毁弃、瓦釜雷鸣”的意思。所以,那个“怜”字,不仅有喜欢的意思,更有“怜悯”的意思了。

    接下来似乎是换了一个镜头了:“春潮带雨晚来急,野渡无人舟自横。”“春潮带雨”,一个“带”字,似乎雨是春潮带过来的。其实,这是反说。正是因为晚来的急雨使春溪之水涨起来了,也急起来了。一个“急”字,反映出雨来得急骤,春潮也涨的急骤。在野外的渡口上,舟棹横放,却无人过问。一个“自”字,好像舟船在那横摆着,很自在、也很自然。其实不自在也不自然,恰恰隐藏着一种沉重情绪在这其中。“春潮带雨晚来急”,是隐喻国家有急事大事;“野渡无人舟自横”,是隐喻没有仁人志士来主持正义。

    作者写此诗,并非闲情逸致,而是因为对个人遭遇或家国大事的所思所想,在遇到合适的景物时,灵感触动,立成其诗。当然也有闲情逸致,只有成熟的诗人才能把自己的所思所想用含蓄的诗歌形式表达出来。

    因此,《滁州西涧》是诗中有画,但又不是诗中有画那么简单!

    图片来自网络,若有侵权,请联系删除!

    举报

你的回答

单击“发布您的答案”,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