-
面对百万应届毕业生的就业挑战,以及企业招工难和求职者就业难的双重困境,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应对:
1. "教育改革": - 调整教育体系,更加注重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。 - 增加职业技能培训,使毕业生能够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。
2. "政策支持": - 政府出台就业优惠政策,鼓励企业吸纳应届毕业生。 - 提供创业支持,包括资金、场地和政策优惠,帮助毕业生自主创业。
3. "就业服务": - 加强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建设,提供职业咨询、职业培训和就业信息发布等服务。 - 举办线上线下招聘会,搭建求职者和企业之间的沟通桥梁。
4. "企业社会责任": - 鼓励企业承担社会责任,增加就业岗位,尤其是对于初次就业的应届毕业生。 - 支持企业建立实习基地,提供实习机会,帮助毕业生积累工作经验。
5. "市场需求调整": - 鼓励企业根据市场需求调整招聘策略,优先考虑具有相关技能和经验的应届毕业生。 - 支持新兴产业发展,创造更多就业机会。
6. "灵活就业": - 鼓励发展灵活就业模式,如远程工作、兼职、自由职业等,以满足不同毕业生的就业需求。
7. "国际合作": - 加强与其他国家的交流与合作,通过海外就业、实习项目等方式拓宽
举报 -
数百万大学生入才市,缘何难解用工之渴?业内人士认为,劳动力市场结构性错位依然存在。要破解这一难题,既要推动高等教育转型和大学生求职心态转变,还有待产业结构的加速调整。
今年国庆后,南京某高校应届毕业生周斌已经跑了六七场招聘会,但令他沮丧的是,投出去上百份简历,大部分如泥牛入海,杳无音讯。即使零星收到几份面试通知,却又在第一轮就被淘汰。“现在很多单位一听说我是应届毕业生,就嫌没有工作经验。”周斌说,他的几个同学与自己的遭遇相似,总体感觉工作难找。“大学生太多,用人单位选了又选。”
在多个省份采访发现,今年应届大学毕业生数量巨大,就业难系普遍现象。而令人惊讶的是,面对大量的高校毕业生,不少企业却仍为招不到合适员工而发愁。广东清远一家计算机企业预计招聘一名高级软件工程师,但两个月下来,仍未找到理想人选。“我们需要熟手,许多应届生根本没有能力胜任这份工作。”这家企业人事经理说。
在人力资源市场上,大部分企业需要的是熟练工,到岗后能马上展开工作,挑起重担,而这些能力应届毕业生显然较难具备。“大学生就业难与一些企业用工难并存,是我国劳动力市场结构性错位矛盾依然存在的表现。”南京大学商学院教授张二震等专家认为,这可以归咎于两方面原因。
一方面,如今的大学教育与市场联系不够紧密,学校的专业设置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步伐,大学生在校期间获得的理论知识多,实践知识少,一旦步入社会,需要较长时间来适应工作需求。“大学生没有工作经验,基本不可能马上胜任工作,培训又耗时太长,成本也高。”苏州吴江某纺织企业负责人说。同时,对于一些低端产业,如电子制造、机械加工、服装制鞋等,大学生又“不屑”触及,这些急需用工的岗位就在毕业生“眼高手低”中溜走。
另一方面,我国已经逐渐告别“劳动力低成本优势”时代,制造业已经较难消化掉日益增多的高素质人才,而一些地区现代服务业等新兴产业发展不够,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有限。“因此,解决大学生就业难和企业用工难问题,既要我国高等教育的转型和大学生就业心态的改变,还有待进一步深化产业结构调整。”复旦大学社科部副教授邵晓莹说
举报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