滁州市举办“七夕”主题文化节活动

滁州 更新于:2025-09-02 12:22
  • TiramisuMD

    每年七夕,商场的粉色气球和“买一送一”的香水广告总能把人眼睛晃花。但今年刷到一则视频,让我对一个县城的七夕有了不一样的感受:不是铺天盖地的消费,而是把传统和“新风”搬到了街头,热闹里有点子内容。

    8月29号晚上,滁州市“我们的节日·七夕”主题活动落地在全椒的奥康步行街。主办方是滁州市委宣传部和市文明办,承办的是全椒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和县委宣传部,名字起得很直白——“七夕承古韵 文明焕新辉”。意思也不绕:把古老的节气讲透,把当下的文明新风讲明白。现场近千人围在灯光里,除了情侣,还有道德模范、“身边好人”、文明家庭代表,老中青三代凑在一块儿,像极了我们记忆里最通透的“过节”。

    晚上六点一到,步行街的摊位开张。烟火气扑面而来,烤串的香味和线香的清气混在一起,孩子抱着棉花糖,拉着爸妈去“乞巧”。十个互动小区域把古时七夕拆开教给你:有人穿针引线缝香囊,有人把油炸巧果撒上芝麻做装饰,还有小姑娘给闺蜜编了一根红绳,边编边笑,说“明年别催我结婚”。团扇摊位最热闹,刷刷两笔,一把扇子上就开出了牛郎织女的鹊桥。

    心愿祈福区的桌子上,摆着一叠心形卡片和一排连心锁。有人写“爸妈身体健康”,有人写“不要再加班”,也有刚领证的小两口轻轻把锁扣上,笑得羞涩。河边的许愿灯换成了环保材质,志愿者一边提醒“慢一点、别拥挤”,一边教小朋友怎么放到水面让它稳稳浮起来。旁边还备了免费拍照的小布景,老夫妻牵手在镜头前站直,志愿者喊一声“看这里”,定格的不是滤镜,是一起走过的岁月。

    文艺演出穿插在游园中间,没搞冗长流程,50分钟干脆利落,贯穿一个主题——“传承非遗、倡导新风”。开场舞《戏文说》用身段把戏韵勾勒出来,一下把人从街市拽回到文化的根系。随后古筝《女儿情》、二胡《神话》把耳朵熏得软软的;黄梅戏联唱《夫妻双双把家还》《果然喜从天上降》一响,台下不少阿姨跟着哼。更有意思的是中间穿了互动问答,考的不是冷知识,而是“七夕有哪些习俗”“家风家训讲什么”,答对了就有小礼物,孩子们举手像打仗。

    让我印象最深的是一段快板,名字也挺实在——《移风易俗真正好》。演员一边打着板一边说人情往来要适度,抵制高价彩礼、反对铺张浪费,别让婚礼变成“人情债”。这话平时放网上说,下面肯定吵起来;可在台下,很多年轻人点头,旁边的大爷也跟着说“说得对,家里日子要紧”。最后一曲《明月几时有》,把“团圆”落了底,大家都懂,这是个古老但不老套的节。

    这些年大家常听“移风易俗”,但光靠喊口号,很难落到人心里。彩礼高不高、酒席摆不摆、面子要不要争,背后是压力、是攀比、是“别人都这样”的惯性。县城做这场七夕,把话放在了更柔和的地方:用文艺把道理说给你听,用游戏让孩子知道“乞巧、祈愿、团圆”的意思,用现场感取代生硬的“通知”。这比贴一张倡议书更有温度。

    也有人会问:这类活动是不是“搞一场就完”,花钱搭台子,真正改变能有多少?我倒觉得,县域的公共文化最怕的不是花钱,而是“空”。年轻人外出打工,老人和孩子留在家里,大家一年没几次能聚在同一个话题下交流。这种夜晚,能让不同年龄的人站在同一盏灯下,听同一段戏,做同一份手作,已经在悄悄把“怎样过日子”讲清楚。更重要的是,台上的“模范”“好人”“文明家庭”不是抽象的词,他们就坐在你身边,榜样离现实的距离,被拉短了。

    当然,活动不该只热一晚。如果能把这些内容延展成常态化服务,比如在新时代文明实践站里开设婚俗简办咨询、青年婚恋课堂、红白事理事会的操作手册,甚至把“环保河灯”“低碳婚礼”的做法固定成示范点,效果会更扎实。节日是节点,真正改变生活的是一天天的陪伴。

    值得一提的是,环保的小细节也做到了位。过去放河灯总被质疑“污染”,这次换成可降解的材质,统一引导、不乱扔,仪式感还在,负担却小了。传统不是不能改,改得有分寸,大家就会买账。

    放下手机往回走的时候,耳边还回荡着“明月几时有”的旋律。想起今天见到的那些愿望卡:有的写着爱情,有的写着父母,有的写着“少点彩礼多点真心”。说到底,七夕从来不是比谁花得多,而是比谁把日子过得稳、过得暖。传统要焕新,不靠高高在上的说教,而是把灯点在每个人手里,让人愿意走近、愿意参与。

    等到明年七夕,我希望在全椒、在滁州、在更多地方,能看到更少的“价码”,更多的“心意”;少一点婚礼的攀比,多一点家庭的笑声。那时的星河,可能还是这片星河,但人心会更亮。

    举报

你的回答

单击“发布您的答案”,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